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逻辑填空(69)
现在一些谈中国科技落后的文章,经常以晚清保守派把西方科技作为“奇技淫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 科学技术。这只是一种 的说法。实际中国传统上并不排斥科学技术,中国早期学者对此前影响生产力变化和社会变迁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相当着重的,并对它们给予了没有任何神秘色彩的记述和肯定。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排斥 以点带面
B.抵制 断章取义
C.鄙夷 信口开河
D.轻视 以偏概全
上世纪 60 年代,赞助商的美元滚滚而来,赛车水平和速度 般地飞跃,同时飞跃的还有车手的 性。从此,规则制定者的头号任务就是让赛车慢下来。
填人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奇迹 技术
B.闪电 危险
C.魔术 冒险
D.戏剧 重要
2008年,中国大地上堪称祸福更替,悲喜交集。所谓“福”和“喜”,大抵是百年一遇,普照人心,如迎接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所谓“祸”与“悲”,则属于 、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惊天动地 千难万险
B.惊涛拍岸 山河破碎
C.猝不及防 石破天惊
D.防不胜防 有惊有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学会 “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发展为己任,大力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普及,积极 和举荐人才,为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A.继承 出谋划策
B.继承 建言献策
C.秉承 建言献策
D.秉承 出谋划策
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 ,远古时代那种依靠步行的交通方式以及手提、肩扛、头顶的运输方式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 。
A.突出 迫在眉睫
B.重要 备受瞩目
C.明显 日新月异
D.频繁 应运而生
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近义实词和成语的混搭填空。
由原文“并不排斥科学技术”可知第一空的意思是排斥科学技术。由此排除C、D两项。
再看第二空的选词,A项“以点带面”形容用一个单位或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带动许多单位或成片地区的工作,表示恰当地引用,情感色彩是褒义的,不符合要求,排除A项。B项“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题干说的是现在一些谈中国科技落后的文章对晚清保守派的认识片面,即有“断章取义”之嫌。
故正确答案为B。
2.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语境最佳选择。
由题干末句“规则制定者的头号任务就是让赛车慢下来”可知,随着赛车的速度越来越快,赛车手参加比赛的危险性也在不断加大。因此第二个空格内填入“危险”,可以形成极佳的语境呼应。
题干中强调的是赛车速度过快给车手带来的危险,这些危险是客观存在的,C项中的“冒险”指人主观上不顾危险地进行某种活动,所以“冒险”用在此处并不恰当。由此可排除A、C、D三项。“闪电”较为恰当地表现出了“赛车水平和速度”的快速飞跃,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语境分析。
文句前面的“所谓‘福’和‘喜’”与后面的“所谓‘祸’和‘悲’”相对应,因此空格中所需要的词语应当与“百年一遇”、“普照人心”相对应。“惊天动地”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多用作褒义,与“祸”和“悲”的感情色彩不符。“山河破碎”比喻国家遭到外敌侵略,领土沦陷丧失。“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防不胜防”形容防备不过来。
根据常识,2008年的“祸”与“悲”主要是指年初南方罕见的冰雪肆虐和“5·12”汶川大地震,这都是突如其来的天灾,因此C选项最恰当。
故正确答案为C。
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近义辨析和语境搭配。实词强调搭配的不同,成语强调的是庄重场合和一般场合的态度色彩。
秉承:也作禀承,接受、承接的意思,一般用于抽象的事物,如秉承宗旨、秉承遗愿、秉承旨意等。
继承:指依法承接死者的遗产或权利或者后人继续做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一般用于具体的事物。
出谋划策:指制定计谋策略,为人出主意。
建言献策:一般用于在大的场合和大事情上献谋献策。
秉承一般用于抽象的事物,如秉承宗旨、秉承遗愿、秉承旨意等。继承一般用于具体的事物。该题搭配的是总之,所以用秉承更为准确。而建言献策一般用于在大的场合和大事情上献谋献策,要比出谋划策正式和庄重。所以该题应该是秉承“宗旨”,积极的“建言献策”。故正确答案选项C。
5.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和成语填空。
本题可先从第二空入手。“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备受瞩目”指很受关注;“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文段前面部分描述了改变交通运输方式时机的成熟,故D项“应运而生”较合适,以承接上文,前后呼应。“备受瞩目”和“日新月异”意义与文段内容不符,故应排除B、C。
第二空,A项“突出”与“商品流通”不搭配,故正确答案为D。
相关阅读: